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鷸蚌相爭的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么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鷸蚌相爭本是文言文故事,后來衍生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ビ心ゲ。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其弟弟叫蘇代,他也很善于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
蘇代到了邯鄲,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蘇代,你到我們趙國做什么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蘇代說了這個故事:
一天,蚌趁著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只鷸鳥見了,快速地把嘴伸進蚌殼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
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說:“好吧,你不松開殼就等著。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說:“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死!”
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間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里,見到它們死死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蘇代講完故事后,又對趙惠王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長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憊不堪。這樣,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考慮再作決定。”趙惠王覺得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后來,人們從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并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往往用來比喻雙方相爭,結果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獲利。
鷸蚌相爭的文言文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譯文:
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