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的、地、得這三個“de”,但是三個“de”的用法卻不相同,所以很多同學不知道什么時候用的,什么時候用地,什么時候用得,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的、地、得的區別和用法,一起來看看吧!

“的”、“地”、“得”都是連接詞,三個“de”最主要的功能都是連接前后兩個詞,那么我們只要看它們三個分別連接什么詞就可以了。
地:后面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是副詞或形容詞(詞組),前面的詞描述后面的;
得:前面是動詞,后面是形容詞,后面是補充說明前面的;
的:其他。
“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 “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如:“燦爛的陽光”,形容詞“燦爛”是“陽光”的定語。
①用在定語的后面,如:幸福的生活;
②用來構成沒有中心詞的“的”字結構,如:菊花開了,有紅的,有黃的(真是詞典原文);
③用在謂語動詞后面,強調動作的施事者或者時間、地點方式等,如:他是昨天進的城;
④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肯定的語氣,如:這個妹妹我認識的(這句不是詞典里的);
⑤用在兩個同類的詞或詞組之后,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如:破銅爛鐵的,他撿來一大筐;
⑥<口>用在兩個數量詞中間,如:這件屋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這種用法我還沒有遇到過)
“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副詞。如:“牙疼得厲害”中,形容詞“厲害”是動詞“疼”的補語。
①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可能、可以,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這句非詞典原文);
②用在動詞和補語中間,表示可能,如:拿得動;
③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連接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如:跑得喘不過氣來;
④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動作、狀態的持續(多見于早期白話),如:出得門來。
“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
結構方式一般為:形容詞、副詞+地+動詞。如:“果樹漸漸地綠了”,“漸漸”是副詞,修飾動詞“綠”,作“綠”的狀語。
表示它前面的詞或詞組是狀語,如:天漸漸地冷了。
總而言之的地得都是結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語音相同。區別就是“的”是定語的標記,一般用在主語和賓語的前面;“地”是狀語的標記,一般用在謂語前面;“得”是補語的標記,一般用在謂語后面。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記憶,也有小口訣:名詞之前“白勺”的,形后動前“土也”地,動后形前“雙人”得,F在大家是不是都能夠分清的地得了呢?